吉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4:13:38   浏览:888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
 (第36号)


  《吉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已经1995年10月23日省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代省长 王云坤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六日


吉林省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


  第一条为了做好对全省各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工作,维护各级预算的法律严肃性,促进各单位严格执行预算法,发挥财政预算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保障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州)长、县(市、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依法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本级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应当有利于当地人民政府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依法有效地行使预算管理职权;有利于实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的法制化。

  第四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分工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省审计厅审计范围:省财政厅(含直属单位)和省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省地方税务局(含附属单位)及其直属分支机构;参与组织地方预算执行的省级金库、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

   (二)各市(州)、县(市、区)审计局审计范围:本级财政局(含直属单位)和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参与组织地方预算执行的同级金库、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

  第五条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财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向各部门批复预算情况、预算执行中调整情况和预算收支变化情况;

   (二)各级财政部门、地方税务局等征收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财税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各项税收收入、企业上缴利润、专项收入和退库拨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等预算收入情况;

   (三)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预算级次和程序、用款单位的实际用款进度,拨付本级预算支出资金情况以及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管理体制,拨付补助下级支出资金和办理结算情况;

   (四)财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有偿使用资金情况以及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

   (五)本级政府各部门(含直属单位)执行年度支出预算和财政、财务制度,以及相关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等情况,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预算收入上缴情况;

  (六)本级金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和预算支出的拨付情况;

  (七)由各级政府授权审计的本级依照有关规定实行专项管理的财政收支情况。

  第六条审计机关可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税收征管,以及预算外资金、财政信用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等,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

  第七条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对本级财政部门以外的各有关部门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第二季度对上一年度本级财政总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对预算执行中的特定事项,应当及时组织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机关每年第二季度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对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安排,受本级政府委托,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八条各级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向本级审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和财政部门向本级各部门批复的预算以及各部门向所属单位批复的预算,地方税务机关的年度收入计划;

   (二)本级预算收支执行和税务收入计划完成情况月报、决算和年报,以及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和财政有偿使用资金收支情况;

  (三)综合性财政税务工作统计年报,情况简报,财政、预算、税务、财务和会计等规章制度;

  (四)本级各部门汇总编制的本部门决算草案。

  第九条对各级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出具审计意见书或者作出审计决定,重大问题向本级政府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条各级政府财政税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制定的财政规章制度和办法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或者有不适当之处,应当纠正或者完善的,审计机关可以提出处理建议,报本级政府审查决定。

  第十一条违反本办法及《审计法》的规定,拒绝或者阻碍审计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二条各市(州)、县(市、区)审计部门为贯彻本办法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报本级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审计机关备案。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键词: 有组织犯罪;概念;特征;类型;立法完善
  内容提要: 有组织犯罪的研究是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探讨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尚需完善,刑法总则应当明确规定有组织犯罪的总体概念、外延及其类型,增设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条,行刑制度中应增设对有组织犯罪首要分子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的,不得适用假释的规定,刑法分则应提高有组织犯罪的法定刑,增设对有组织犯罪财产刑的适用并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增加对参加有组织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重处罚的规定。


 有组织犯罪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最高级犯罪形态,联合国大会宣称其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1}(P.1)。该类型的犯罪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大有滋生蔓延之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国政府、立法界、司法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到底有组织犯罪概念应如何表述,有何特征、类型,立法机关如何规范和司法机关如何打击、防范该类犯罪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本文拟就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立法完善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特征 迄今为止,有组织犯罪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没有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得到普遍接受与公认的定义。各国学者、立法者、司法者在给“有组织犯罪”下定义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具有明显的不统一性{2}(P.3),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犯罪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现将国外立法、国外学者及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表述作一比较。

  (一)国外有关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1.美国学者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美国犯罪学家D斯坦利·艾兹恩和杜格·A·蒂默认为:“在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有组织犯罪规定为旨在通过非法活动获得经济利益而组织起来的商业企业。这种非法企业要生存下去,至少要依靠三种互相关联的现象:(1)消费者对非法商品和服务活动的需求;(2)一个组织能不断生产或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3)政府官员和司法官员的腐化,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获得好处对这类非法组织的活动提供保护{3}(P.63)。”美国1982年出版的犯罪学辞典解释为:有组织犯罪除了控制某一政府外,还提供非法商品、非法服务,例如赌博、放高利贷、毒品交易、淫秽物品交易和卖淫,协调和组织国内或跨国犯罪组织攫取最大利润。有组织犯罪往往获取较其他犯罪活动形式高两倍的收益。有组织犯罪包括黑手党和黑社会结构。[1]

  2.法国学者有关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法国犯罪学家安得鲁·博萨认为:“有组织犯罪实际上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在合法团体的外面,有自己的章程、自己的组织、等级和严厉的纪律,利用一切手段实现他们的目的,即最大利润{4}(P.109)。”他认为有组织犯罪具有:(1)持久性,即使首领间不联系,有组织犯罪团伙也有持久存在的观念;(2)组织性,有组织犯罪团伙是具有严密管理结构的组织;(3)严格的等级分工,犯罪组织是依据服从、忠诚信任而建立的。有时,这种组织如同军队,等级森严;有时,则依据传统规矩。纪律是非常严明的;(4)秘密性,“守口如瓶”的“行规”得到严格实施。

  3.德国学者有关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德国犯罪学家汉斯·施奈德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具有合法目的的组织(经济企业)犯了经济和破坏环境罪,为了更好地逃避打击力量,犯罪者狼狈为奸,拼凑成具有犯罪目的的组织”{5}(P.44)。德国著名警官布格哈特·黑洛德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旨在获取暴利或对公共生活领域施加影响,长期或不定期地由国际、国内犯罪组织计划和实施的商业性质的犯罪活动”{6}(P.118)。

  4.前苏联学者有关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前苏联犯罪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对有组织犯罪下了一个比较公认的定义,即指由稳定的具有逃避社会控制之防卫体系的、操纵犯罪团伙,利用暴力、恐吓、腐蚀和大量盗窃等非法手段从事故意犯罪的湘对大的集团所实施的犯罪行为{7}(P.267)。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把有组织犯罪界定为商业企业实施的犯罪,未免过于狭窄,未能涵盖有组织犯罪的所有类型。第二种观点较好地概括了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特征,但把有组织犯罪表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未免过高估价了有组织犯罪的活动能量,实际上把有组织犯罪等同于黑社会组织犯罪。第三种观点除了界定有组织犯罪是商业性犯罪和破坏环境犯罪略嫌偏颇外,该观点对有组织犯罪的解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四种观点科学地归纳了有组织犯罪的客观特征,但将其界定为“相对大的集团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似有不妥,容易给人“有组织犯罪就是犯罪集团”的错觉。

  (二)我国学者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论说

  1.最广义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某种(或某个、某些)具体的犯罪目的,组织起来,共同实施的犯罪活动。有组织犯罪与法律意义上的共同犯罪基本等同。有组织犯罪从广义上说,包括简单凑合、组织松散的团伙犯罪;从狭义上说,则仅指内部组织严密,有等级结构和指挥核心,行动计划周密,成员稳定,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集团犯罪{8}(P.109)。

  2.广义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3人或3人以上,以非法谋利为主要目的,为了共同犯罪而结成犯罪组织的,或虽未明确成立犯罪组织,但经常共同实施犯罪的,是有组织犯罪。目前中国的有组织犯罪,应当包括三种组织形式:松散的犯罪结伙;犯罪集团;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9}(P.66)。

  3.集团犯罪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故意犯罪者操纵控制或直接指挥和参与,组织结构严密、等级森严或组织成员相对稳定,有特定行为规范和逃避法律制裁的防护体系的犯罪组织体,为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使用暴力、恐吓、腐蚀及其他非法手段所进行的集团性犯罪活动{7}(P.269)。另有学者认为“犯罪集团可分为普通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组织”{10}(P.175)。

  4.狭义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3人以上有一定组织形式、主要犯罪成员基本固定、社会危害性大、反侦查能力强的集团性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活动。它只包括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实施的犯罪活动和某些犯罪集团所实施的犯罪两种情况,而将一般犯罪结伙排除在外{11}(P.102)。

  5.最狭义说。该说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3人以上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关系,内部结构紧密,等级森严、犯罪能量大、自我防护能力强的超集团性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活动。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最典型意义的黑社会组织实施的犯罪。它不仅把一般性犯罪结伙拒之门外,而且将某些集团性犯罪也排斥在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之外,因而是一种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地地道道的有组织犯罪{11}(P.109—110)。

  另外,还有学者将有组织犯罪概括为,“是指3人以上故意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或者集团犯罪活动”。“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不仅包括有一定结伙性犯罪,也包括有一定组织形式的集团性犯罪,还包括有一定组织机构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11}(P.110)。

  笔者认为,“最广义说”把松散型犯罪团伙界定在有组织犯罪的范围内,似有不妥。因为这种犯罪形式的法律属性尚未确定(是集团犯,还是一般共同犯罪,不能一概而论),即该说把有组织犯罪的外延界定得过于宽泛。“广义说”除犯了把犯罪团伙界定在有组织犯罪的范围内的毛病外,又未把黑社会组织囊括其中,仍存在着有组织犯罪的外延宽窄不当的问题。“犯罪集团说”将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为集团性犯罪,笔者不敢苟同。众所周知,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已被列入有组织犯罪的范围,这是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是以合法组织的形式实施犯罪,而集团性犯罪则没有合法组织作掩护,所以,将有组织犯罪等同于集团犯罪,似有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等同之嫌。“狭义说”所表述的定义实质上是犯罪集团的定义,而其外延上又包括犯罪集团和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犯了定义窄、外延宽的错误。“最狭义有组织犯罪说”将有组织犯罪界定为“超集团性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活动”,并认为它通常指的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黑社会组织所实施的犯罪”。这种“最狭义说”违背了“有组织犯罪”的本来含义,把本来属于类概念的,误界定为种概念。

  (三)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特征

  笔者认为,有组织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中外学者对其定义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表述有组织犯罪概念,都少不了两个内容:一是有组织犯罪的主体,即一定的犯罪组织、群体或集团:二是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即是说,有组织犯罪主要不在于犯罪行为的有组织而在于主体的有组织,经过组织的犯罪并非必定是有组织犯罪,或者说,“有组织的犯罪”不等于“有组织犯罪”。[2]因此,有组织犯罪,应当表述为:指3人以上为获取非法经济利益或出于其他目的,而建立的内部具有等级结构、组织纪律、奖惩措施的稳固的组织形式(含以合法组织掩护下的犯罪组织),在首要分子的组织、指挥、策划下,有预谋有计划地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大、反侦查能力强的一类犯罪行为的总称。有组织犯罪应包括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组织犯罪三种。从组织规模、程度和社会危害性上说,这三者实际上是有组织犯罪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形态{12}(P.2)。

  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1)有组织犯罪至少在3人以上。从司法实践上看,犯罪组织的成员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如,意大利黑手党党徒达5千人以上,我国宜昌市查处的李发全犯罪组织就有一百一十多人。(2)犯罪组织内部具有等级结构,往往呈现“金字塔”形,又细分为首领层、中间层和行动层{7}(P.267)。(3)犯罪组织内部有一定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并对违犯者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4)运用暴力、恐怖、绑架、贿赂、腐蚀、垄断非法行业等手段实施走私、贩毒、凶杀、讹诈、贿赂、组织卖淫、绑架人质、盗窃、抢劫等多种犯罪活动。(5)实施犯罪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当然还可能出于其他目的(如政治目的)。鉴于以上特征,有的学者将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归纳为:组织机构的层次性;组织活动的目的性;组织功能分解协调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13}(P.28—33)。

  二、有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犯罪等其他犯罪组织的区别

  (一)有组织犯罪与“恶势力”犯罪的区别

  “恶势力”是指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或行业内,形成违法犯罪势力,大肆实施多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群体。其主要特征是:(1)一般为3人以上,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多人经常纠集在一起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时分时合、时聚时散;(2)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一般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形成违法犯罪势力。如村霸、市霸、行霸、路霸等。在一定时空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不特定的人造成恐惧感;(3)行为的多样性。恶势力群体既可能实施违法行为,又可能实施犯罪行为:既可能实施恐吓行为,又可能实施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打砸抢、故意伤害、暴力追债、欺行霸市等具体的危害行为。恶势力违法犯罪的特征足以说明它类似于聚众犯罪或者流氓群体犯罪,即在一定时空内,称霸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破坏社会秩序。从我国刑法对该类型犯罪人的打击上看,一般只追究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或骨干分子的刑事责任,因此,笔者认为“恶势力”属于一般共同犯罪。它与有组织犯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在组织结构上,恶势力犯罪群体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除组织者和指挥者外,其他成员多数不固定,且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犯罪的直接实施者。而有组织犯罪的结构严密,有领导层、中间层和行动层之分,有严明的纪律。领导层一般不直接实施犯罪。(2)在犯罪目的方面,恶势力犯罪群体实施违法犯罪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特征,不以谋求非法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而有组织犯罪的目的主要是追求非法利益,也有些是基于其他目的(如恐怖组织基于政治目的)。(3)在客观行为方面,恶势力违法犯罪群体的活动具有公开性和一定盲动性,体现了恶势力的暴霸性,一般不以隐蔽形式实施违法行为和扰乱社会秩序犯罪活动,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势力范围较小。而有组织犯罪为了长期实施犯罪,一般采取秘密作案手段,甚或表现了以合法组织掩盖下实施犯罪行为的狡诈性,实施多种犯罪的复杂性和选择性,危害程度的严重性,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范围的规模性。

  当然,恶势力违法犯罪群体与有组织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恶势力违法犯罪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形成有组织犯罪。

  (二)有组织犯罪与团伙犯罪的区别

广东省道路交通管理实施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道路交通管理实施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在我省道路上通行或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车辆、人员都必须遵守《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企业、厂矿、林区、油田、港口等单位修建的可供社会车辆通行的内部生产作业道路,其交通管理适用《条例》和本实施办法。
第四条 本省机动车的车属单位(车主),应根据《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凡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单位(或车主),应制定安全承包责任制。
第五条 本实施办法由各级公安机关负责实施。

第二章 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
第六条 道路主管部门须按国家标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有关部门须加强交通标志、标线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保持完好、清晰;损坏、残旧的,须及时修复或重新设置。
第七条 由企业、厂矿等单位修建的通行社会车辆的专业道路,应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交通标志、标线和其他交通安全设施。

第三章 车辆
第八条 车辆号牌必须按下列指定位置安装:
(一)摩托车的号牌安装在挡泥板上,三轮摩托车后号牌安装在车辆后面的中部或左侧;
(二)其他机动车的前号牌安装在车辆前面的中部或右侧(手扶拖拉机可安装在挂在前面的中部或右侧),后号牌或挂号牌安装在机动车或挂车后面的中部或左侧;
(三)临时号牌粘贴在前挡风玻璃右上角或后玻璃窗左上角。无挡风玻璃的粘贴在车辆明显位置,无适当位置粘贴的,由驾驶员随车携带;
(四)教练车号牌、出租车的标志牌,紧靠本车号牌位置安装;
(五)试车号牌悬挂在车辆前、后明显的位置上;
(六)自行车号牌安装在后挡泥板紧靠反射器的上方或距尾端二十厘米处;
(七)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的号牌安装在车辆明显的位置上。
第九条 货运汽车和挂车货厢的后拦板外侧,必须喷刷该车放大牌号。
第十条 机动车驾驶室及前挡风玻璃范围内不准摆、挂或张贴影响操作、妨碍视线的物品。
第十一条 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必须设置前照灯和前、后转向灯,并保持齐全有效。
第十二条 机动车在道路上试车,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当地车辆管理机关申领试车号牌;
(二)由五式驾驶员驾驶;
(三)按指定的时间、路线试车;
(四)车内不准截货、载客,随车检修人员不得超过四人。
第十三条 客、货运机运车(党政机关及另有规定的小型客车除外)须按规定在驾驶室车门外侧喷刷单位名称或车主地址及核定的载人数或载重量。
在我省驻点六个月以上的外省机动车也须按规定喷刷。
第十四条 机动车变更车属单位(或车主),须在两个月内到车辆管理机关办理车辆异动手续。
第十五条  本省机动车辆离开现籍车辆管理机关辖区范围,在外地驻点运输超过三个月的,车属单位(或车主)须报告现籍车辆管理机关;外地机动车辆(包括外省到本省车辆)驻点运输超过三个月的,须到驻点所在地的车辆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六条 不准挪用、重领或冒领车辆号牌、行驶证;遗失、损坏的,应及时间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换。
第十七条 非机动车必须按车辆管理机关规定的期限接受检验,未按规定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行驶。

第四章 车辆驾驶员
第十八条 机动车驾驶员除遵守《条例》规定外,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安全驾驶操作规程;
(二)不准赤脚或戴耳机驾驶车辆;
(三)不准向车外抛物;
(四)服用足以影响驾驶技能麻醉、兴奋等药物后,在药力直接作用的时间内不准驾驶车辆;
(五)不准挪用、重领或冒领驾驶证。驾驶证遗失或损毁时,应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换;
(六)按时参加公安机关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
第十九条 大型客车日行驶里程超过三百五十公里的,须有正式驾驶员换班驾驶。
第二十条 机动车学习驾驶员驾驶车辆时,驾驶座位旁边只准乘坐教练员;车厢内乘从学员不准超过规定人数,其他与教学有关的人员不准超过两人。
第二十一条 机动车实习驾驶员不准驾驶长途载人的大型客车或驾驶载客营业的小型客车。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员离开现籍车辆管理机关辖区范围,到外地驻点驾驶或受雇驾驶车辆超过三个月的,须报告现籍车辆管理机关;外地机动车驾驶员(包括外省到本省的驾驶员),驻点或受雇驾驶超过三个月的,须到驻点或雇请单位(雇主)所在地的车辆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接受管理。
第二十三条 机动车驾驶员变更服务单位或住址,须在两个月内到车辆管理机关办理异动手续。
第二十四条 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需移动现场物体时须设标记),并及时报告公安交通管理关机,听候处理。不得伪造、破坏现场或驾车逃离现场。
车辆行经事故现场,驾驶员应主动停车,协助救伤员;不准强行通过,破坏事故现场。

第五章 车辆装载
第二十五条 小型客、货运汽车拖带的挂车不准载人。
第二十六条 手扶拖拉机挂车经车辆管理机关核准可以附载押运员或装卸人员,但不准超过两人;驾驶员座位两侧不准坐人。
无驾驶室的拖拉机,挡泥板上不准坐人。
第二十七条 摩托车驾驶员座位前面不准载人。
第二十八条 客、货运三轮车载人、载物不准超过核定载人数和载质量;货运三轮车不准载人。

第六章 车辆行驶
第二十九条 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或交通标志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时,最高时速不准超过三十公里,拖拉机不准超过十五公里。
第三十条 机动车在同车道前方车辆遇停止信号或因故受阻时,必须依次停车等候,不准驶入对向车道超越前方车辆;二轮摩托车不准沿前方车辆两侧穿插或超越行驶。
第三十一条 货运汽车、拖拉机、畜力车及板车、手推车等人力车进入城市市区道路,须按当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三十二条 车辆在行驶中遇有儿童队列或盲人横过路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
第三十三条 机动车通过有导向车道的交叉路口时,须在距离路口一百至三十米以内的地方按所示方向变更车道。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夜间在没有路灯或路灯照明不良的道路上会车时,不准以雾灯代替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不准使用远光灯。
第三十五条 机动车夜间不准在道路上停放,需要临时停车必须开示宽灯、尾灯;停车时间超过一小时或维修、调试车辆的,还须开危险报警闪光灯或车身后面设置反光警告标志;停车时驾驶员不准在车上睡眠。
第三十六条 机动车牵引车辆时,牵引车和被牵引车须开危险报警闪光灯或示宽灯、尾灯。
第三十七条 每天零时至六时,机动车在大中城市市区不准鸣嗽叭。
第三十八条 驾驶非机动车除遵守《条例》规定外,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通过交叉路口遇停止信号时,必须依次停在停止线外的非机动车道上,不准绕道推行;
(二)不准在道路上学骑自行车、三轮车;
(三)须坐在座垫上驾驶自行车;
(四)不准在车行道逆向推行车辆;
(五)大中城市市区不准骑自行车带人。对于带学龄前儿童,各市可自行规定,但只限带一名。

第七章 行人和乘车人
第三十九条 儿童列队横过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时,须有成年人带领并举示停车让行标志牌,标志牌要面对车辆通行方向。
第四十条 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遵守秩序,听从司乘人员的指挥。
第四十一条 摩托车后座的乘车人须正向骑坐。
第四十二条 乘坐车辆时,不准向车外抛物。

第八章 道路
第四十三条 不准在城市街道和公路上坐、卧、打闹、游戏及进行球类、娱乐等妨碍交通的活动。
不准在道路上挖沟引水、堆放农副产品或其他杂物。
不准在道路上拴系牲畜,牲畜横过道路时,须有成年人牵、赶。
第四十四条 临时占用道路举行文娱、体育、展览等活动。须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
第四十五条 市政、公路管理部门或其他部门需占用、挖掘道路施工时,施工路段两端须设置锥形交通路标或警告性导向标,交通繁华路段,施工单位须派人在现场疏导交通;施工用的材料、设备紧靠道路一侧有条理地堆放;施工形成的沟井坎穴,在施工人员离开现时,须加盖牢固的
覆复物或设置安全防围及警告标志(夜间须设置警示红灯和反光标志)。
第四十六条 在道路两侧进行开山、爆破作业,须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批准,并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施工单位须派人在现场指挥交通。
第四十七条 负责路灯管理的部门须保持路灯照明系统完好,损坏时须及时维修。
第四十八条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须及时将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影响安全行车的有关情况,通行道路主管部门并提出改善意见,道路主管部门须及时检修和完善。
第四十九条 有关部门确需在道路上设置检查站(点)检查车辆的,必须经省公安厅批准并领取全省统一的“停车检查”标志牌。检查人员须佩戴公安部制作的“公路检查证”,按指定地点、路段和检查项目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检查车辆的,公安机关予以纠正或取缔,车辆驾驶员有
权拒绝接受检查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诉。

第九章 处罚
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未经批准或不按规定在道路两侧进行开山、爆破作业的;
(二)未经批准或不按规定在道路上举行文娱、体育等活动的。
第五十一条 机动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出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六个月以下;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
(一)驾驶无号牌的机动车辆的;
(二)驾驶机动车装载超过行驶证上核定载重量一倍以上或载人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三)实习驾驶员驾驶长途载人的大型客车的。
第五十二条 机动车驾驶员夜间在道路上停车违反规定的,处一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四个月以下。
第五十三条 机动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三个月以下:
(一)明行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的疾病或过度疲劳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驾驶大型客车日行驶里程超过三百五十公里无驾驶员替换的;
(三)驾驶机动车超过规定最高时速二十公里以上或在有限速标志的路段超过限速十公理以上的;
(四)驾驶机动车装载超过行驶证上核定载重量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载人数百分之三十以上(五座小型客车超载二人)的;
(五)实习驾驶员驾驶载客营业的小型客车的;
(六)驾驶二轮摩托车前方受阻仍沿车辆两侧穿插或超越行驶的。
第五十四条 驾驶安装机械动力装置的自行车、三轮车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并没收机械动力装置。
第五十五条 机动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三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也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两个月以下:
(一)不按规定试车的;
(二)驾驶不按规定喷刷单位名称或车主地址的机动车的;
(三)驾驶不按规定喷刷本车牌放大牌号的机动车的;
(四)夜间行车或临时停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五)驾驶机动车载物超过了行驶证上核定载重量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六)驾驶安全防护装置不全的机动车的。
第五十六条 机动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通过交叉路口遇停止信号越线的;
(二)驾驶机动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的;
(三)赤脚或戴耳机驾驶机动车的;
(四)和车外抛物的。
第五十七条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处五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第五十八条 外地人员、车辆到本省时间不满三个月违反本实施办法的,仍按《条例》相应条款处罚。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各市、县可以结合本地区交通特点,制定有关调整交通流量和城市市区道路禁行时间、路线等区域性的单项规定。
第六十条 香港、澳门入出境机动车和驾驶员的牌证、运载、行驶路线等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中涉及数值规定的“以上”、“以下”、“以内”、“以外”均含本数。
第十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自1989年2月1日起施行。本省过去制定的有关交通管理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与本实施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实施办法执行。



1989年1月16日